他就算“杯酒释兵权”, 也没剥夺武将的赏赐,各种厚赏重赏, 为了什么?
什么都不给, 你这个皇帝凭什么让别人效忠!
贪官污吏都知道给手下人好处!
【赵意第一次办武举, 也是第一次在古代办报刊。
大宋的出版行业印刷行业经过前朝几代的发展,已经成熟了许多。历史上,邸报小报也是在宋朝市民文化兴盛后开始兴起,赵意只不过是提前了几十年,大宋有这个发行的条件,也有这样的人才。
邸报最初就是宋朝官府的公文,发行给内部传看。后来民间多了的小报不仅刊登朝政时事, 也记载民间新闻,甚至还嘲讽某些官吏。
赵意亲自要办的报刊,打算朝官方报纸靠拢, 这样即使日后有了民间小报, 舆论的大方向还是由朝廷把控。
这份报纸,被命名为《大宋月报》——以古代的交通条件, 一份报纸想要铺向全国,做日报完全不可能, 做周报也得在后面考虑,先用月报试试水。
《大宋月报》的第一版头条,就是宣传武举,并且支持全国武才来参赛。
第一版头条以下,同样是重磅新闻,刊登了赵意的“罪己诏”,和给士兵的奖励。
是的,赵意又得为赵光义的“御驾亲征”“驴车逃离”擦屁股。
她发下“罪己诏”,为赵光义的行为道歉。发下“平赏令”,给之前胜利过的士兵补发奖励,以及给阵亡的士兵家属发抚恤金。她特意命将军统计了阵亡的士兵名字,刊登在报刊上,把抚恤金的数量也计上,就是为了让士兵家属知道朝廷发到手上的抚恤金有没有被贪污,有没有缩水。
在没有网络的年代,赵意能想到的向民间百姓传递朝廷真正的声音的手段,就依赖于报纸了。
哪怕宋初百姓没条件人手一份,但是她相信,民间的说书先生、书生、有条件的富商富户们,口口相传也能把这么震撼的消息传播出去。
无论是大宋的战败、帝王的冒进和逃跑、士兵的死亡,原本的赵光义或许想掩埋,想死要面子不承认是自己的错,但是从百姓出身的赵意不会。
赵意曾经也是士兵,亲眼见过战友战死后家属的悲痛欲绝。
那时她最害怕的就是送战友的骨灰回家,面对战友家属的哭泣,赵意会觉得自己非常的无能。
现在阴差阳错之下,赵意不仅女穿男,还成为了古代的帝王,需要对全天下的百姓、对更多士兵的生命负责。
她虽然不擅长政治,也想以自己的真诚来将心比心,来让士兵的家属过得更好一点。】
宋太宗赵光义听了这么多,原本忿忿不平的情绪,突然平静下来了。
皇帝真的可以这样做吗?
可若是说做不到,汉武帝刘彻经常被骂暴君,却也发过“罪己诏”。
若说帝王不知道体恤百姓,汉文帝刘恒取消了百姓的赋税。
若说帝王不相信百姓,唐太宗李世民曾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聚,让囚犯团聚后再回来。而囚犯们最后守住信义,回去继续服刑,李世民为之感动,全部赦免。
赵光义张了张嘴唇,却什么都说不出来。
.
在民间,百姓听着听着,眼里先是满怀期望,看着天幕,仿佛要透过天空看向遥远的未来,想看看未来的世界皇帝是不是这样的体恤百姓。
但是听到最后,又有些沮丧了。
有什么用呢,又不是大宋的皇帝。
“真有这样的皇帝,是女人我也认。”一位在田垄上干活的老农,提着锄头磕了磕土,“只要能让我吃饱肚子,让我儿能在战场上活着回来、就算是战死也能不白死,让我孙儿们冬日不被冻死,什么皇帝我都认!”
其他的村里人听了附和有之,遗憾有之。
最后化为一句话:
“哪有这种好事!”
【第一次武举是在战败后展开,民间对此抱有怀疑的声音颇多,加上地方并不是京城,参加的人数不多。
尽管如此,也汇聚了一百来人。
在这一百来人里,赵意惊喜地发现了两个人才。
一人看似十分低调朴素,没有花招,但是一招毙命,干净利落。
赵意看得瞪大了眼睛:大妹子!这不就是军中的军体拳吗!还有截拳道、散打甚至是太极的影子,难不成是她的同胞?
这位非常厉害的大妹子,以专业的姿态,干翻了所有对手。
赵意以同行的眼光看出,对方可能是部队的“兵王”,还是那种身份保密连家人都不能透露所在部队的特种部队。】
武将们听到这话顿时来了兴趣。
王翦若有所思:“后世的女兵如此厉害吗?兵王?这是怎么比出来的?”
王家也有女儿,他的儿子孙子虽然都是武将,总觉得差了点什么。
要不,也培养一下女儿和孙女?
李信非常有兴趣:“特种部队是什么意思?身份保密,死士?细作?还是帝王专门养的刺客?”
昔日孟尝君养门客,门客各有所长,在李信看来,那就像是孟尝君一支特殊的侍卫。
尉缭眉头微皱,抚须苦想。
连家人都不能透露,那得是什么士兵?刺客都是单打独斗明显不是部队,又是兵王又是特种部队,这得多厉害?
还有那军体拳、截拳道、散打、太极,听起来都很厉害,一名女兵会如此多的武技,那男兵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