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传是汉人戴德所著的《大戴礼记》最早记录:“胎教之道,书之玉版,藏之金匮,置之宗庙,以为后世戒。(1)”
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引用古书《青史氏之记》曰:“王后腹之,七月而就宴室,太史持铜而御户左,太宰持斗而御户右。比及三月者,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,则太师蕴琴而称不习,所求滋味非正味,则太宰倚斗而言曰:不敢以待王太子。”
西汉刘向的《列女传》也以周文王姬昌之母太任举例:“及其有娠,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淫声,口不出敖言,能以胎教也。”
除此之外还有西汉贾谊的《新书·胎教杂记》,这里举例的变成了周成王的母亲太姜,也是老说法,就不赘言了。
我们可以看到,这些胎教书都是男人写得,而且不是男性大夫或者妇产医生,而是儒生。
周朝一向是儒生理想中的“大同社会”,周太王的夫人太姜 、周王季的夫人太任 、周文王的夫人太姒一起被称为“周朝三太”,她们是周朝三位开国先王的夫人,也被认为是胎教的开创者。但是说起来非常神奇,现存的考古周朝中完全没见到相关典籍,最早是在汉代典籍和文物中见到(2)。
比如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《胎产书》,是一本怀胎方面的医书,对怀胎后的每月变化、养胎安胎措施有相关描述。甚至还有求子生男秘方和饮食禁忌。
但是直白点讲,有用吗?科学吗?
有是有,但有的地方比较局限,比如它完全不提父亲应该如何做。但是我们现代从婚检、备孕到胎教和产后,都是规范父母双方的,这也非常有必要。】
“周王三太讲究胎教?我们怎么没听说过?”
大秦朝,不少官员祖上就是在周朝为官,包括嬴政的祖上。
于是大家齐齐疑惑了。
秦灭东周,也继承了周朝的不少书籍,周朝有什么胎教书他们怎么不知道(3)?
.
民间的妇人都被弄糊涂了:“那胎教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?”
男人则是不屑:“女人怀孕生孩子,关男人什么事?我又不是不能让女人怀孕,我播种,她怀孕,生的不好是她没本事,难不成让我一起受罪?”
他媳妇惊讶又不可思议地看着自己丈夫:原来他是知道女人怀孕时受罪的……
可是既然知道,为何还是让她不断地生,她又不是没生儿子,还是不断地生。
大家都说她多子多福,但是不停地生孩子和一个人带四五个孩子的辛苦,只有自己知道……
【胎教对孕妇有一点帮助,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胎教,觉得靠胎教就能解决所有教育问题。
首先,孕妇的情绪变化剧烈不是受孕妇自己控制的,孕期体内激素会剧烈增加,产后再剧烈下跌,与平日完全不同。
其次,孩子的性格是由基因决定,不是怀孕那几个月就可以决定,许多孩子生来长相性格都像父亲,这是靠胎教能决定的吗?还有些皇后贤惠又规矩,太子又是谋逆又是逼宫,性格跟母亲一点也不像,这是胎教可以决定的吗?
约束一个本就虚弱的孕妇,还不如约束丈夫。
现代科学证明,从胎儿成型时开始,父亲与母亲的互动就能够通过母亲的情绪被胎儿感知到。
换句话说,父亲在母亲怀孕期间虐待母亲,比如吼叫怒骂母亲,对胎儿而言就是一种难听的“噪音”,会被他记仇,可能导致孩子生来就与父亲感情不和(4)。
再者说生子秘方或者生男秘籍,完全没用!现代科学已经可以做人工试管婴儿,但也不能决定性别,性别是由男性精子里含不含y染色体里决定的,自然界没有任何植物或者动物可以替代。
也就是说,生男生女依然取决于父亲。
如果粉丝们有备孕或者生子需求,推荐大家看一下现代妇产科医院推出的《备孕须知》,以及《育儿手册》。华夏现在14亿人口就有不断进步的现代妇产科的很大关系,我们在一夫一妻的时代还能生14亿人口,可想而知婴儿的死亡率降低了多少。】
李治听了长长长长的一串孕产知识,听得若有所思。
就算不为自己,为了大唐的人口,也得多多注意。
尤其是李唐皇室,被天幕说过出过最多的太上皇,身为皇帝,怎么不为皇子们的教育问题忧心!
若是胎教期间约束父母就能解决问题,他也愿意尝试。
等听到后面,李治和武后同时惊到坐起,几乎是异口同声:
“后世竟然是一夫一妻!”
“一夫一妻还能生14亿!”
李治想了想:“不对,一夫一妻不代表不能纳妾,我们不也是一夫一妻。”
武后更了解女人:“不陛下,长乐是女子,若是一夫一妻多妾,她不会是这种语气。后世的一夫一妻,定然就只有一夫一妻!”
李治没管后世是不是一夫一妻制,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存活率。
他跟武后育有6个孩子,虽然安定公主早夭,但也有5个孩子立住了。
当然,他也知道民间没有皇家这样好的条件和太医,但只要一想到民间只能娶得起一位妻子的男子家中也能有5、6个孩子,就觉得心潮澎湃。
若是家家户户有5、6个孩子,兵丁、徭役、赋税都不缺人,大唐何愁人口不兴旺、国家不富强?
李治眼神灼灼地盯着那《备孕须知》和《育儿手册》:“天幕既然提到,或许这次的奖励就是这些书籍。就算没有,大唐汇聚天下名医来编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