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t6b7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墨唐 > 第一百四十七章 潜移墨化
    随着墨刊的宣传,李夫子的不遗余力的在长安城嘚瑟拉仇恨,恶心曾经的对手,读书三段论在长安城的影响力逐渐增大。

    长安城作为帝都,可以说是大唐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,光是书院就数不胜数,况且每年常年都有大量的读书之人来此游历求学,等待三年一次的科举制。

    大唐虽然大开科举,但是很遗憾,录取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,三年只有十几人,有的甚至都不取,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。

    可是偏偏这些读书人屡次不中,还自命清高,根本不愿意放下身段。

    “读书之人千千万,做官者又有几人,”

    “人在十五至二十五岁,记忆力最佳,是进学最佳时期,超过三十岁,记忆力精力就会逐步衰退。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周臣放下手中的墨刊,心中纠结万分,他连续参加了四届科举,可惜屡次落第!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他依旧是一事无成,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。

    而且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精力的衰退,再加上各种家庭俗事的牵绊,更让他力不从心。

    “相公,可有心事!”周氏在一旁担忧的问道。

    周臣摇摇头,看着周氏年纪轻轻就已经早生华发,家中贫寒无法度日的时候,忍着娘家的白眼上门,这才让这个家勉强维持下去。

    “为夫想放弃科举!”周臣声音低沉,用尽力气说道。他甚至不敢看自己妻子的神情,因为最支持他的就是周氏,此刻的放弃,几乎让周氏之前的努力功亏于溃。

    出乎意料的是,周氏确实并没有激烈的反应,反而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轻松。

    “相公,无论是做什么决定,我都支持你!”周氏温柔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夫人,你不生气?”周臣不敢相信道。

    周氏摇摇头说道:“做官与否,妾身并不看重,妾身只是看相公当时醉心于科举,自然鼎力相助,而如今相公决定另谋出路,妾身也是一并支持,相公可曾想到过有何打算。”

    “为夫决定办学!”周臣坚定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办学?”周氏皱眉道:“相公并没有功名,恐怕没有多少人家的孩童愿意前来进学!”

    “不!为夫说教并非为考取功名,而是扫除文盲!”周臣道。

    “文盲!”周氏诧异道,她虽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但是对文盲这个词也是大名鼎鼎,毕竟这个词实在是太尖锐辛酸了,而且入木三分。

    “一些穷苦人家虽然愿意读书,但是恐怕负担不起束脩吧!”周氏担忧道。

    长安城居大不易,束脩也是连年上涨,据说太平坊的佟老夫子,曾经教出过十名举人,他收的学生,每人束脩那可是每年一贯钱。

    “为夫当然不会收那么多,半年一百文,只教两门,识字和算学!”周臣将两本书递给周氏道。

    周臣早有准备,两本书一本是儿童启蒙常用的千字文,另一本则是沈鸿才新编的第一部数学,虽然是新书,但是内容极为简单,乃是常见的加减乘除运算,这对周臣来说,没有丝毫的难题。

    识字,会算数!再加上价格便宜,周臣相信一定会有不少家境贫寒的人愿意向学。

    夫妻俩一合计,决定就将周家最大的房间,也就是周臣曾经的书房腾出来,作为学堂,开始向挂牌收徒。

    大名鼎鼎的周落第竟然要办学了!这才曲池坊可是引起了不少的轰动!毕竟能够多年连秀才都考不上,在当地也算是大名鼎鼎了。

    “一百文!要我说周落第不但学问不成,做买卖也不成,一百文恐怕就是赔本赚吆喝吧!”

    “要我说,周落第的学问恐怕也就值一百文,亏他自知之明,仅仅教人读书识字,要不恐怕都要误人子弟了!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在一旁奚落声之中,周臣的的学堂终于开张了。

    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周家学堂竟然出奇的火爆!整整招收了六十多人!

    “先生,我家小子很调皮,要是胆敢不听话,尽管教训。”

    “先生就拜托你了,我家没有别的要求,只要是先生能让他识几个字,把他的算数学好,能够跟着我做买卖就行!”

    “我就世世代代是文盲,但是我的儿子不能是文盲!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周臣站在自家院落改造的学堂门口,看着一双双真挚的眼睛,只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。

    捧着足足六贯钱,周氏喜极而泣,在大唐六贯钱对普通人家来说那可是一笔巨款,而且这只是半年的束脩而已。

    而学堂之中,周臣看着一个个学生手中的笔,陷入了难题。

    “夫子,这是铅笔!是我们买数学书的时候,送的不要钱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要使用完了,就要买了,一文钱一根!”

    “还有铅笔刀!就这样一转就可以了!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看着一个筷子粗的原木中间夹着一根细细的墨芯!铅笔!熟读墨刊的他当然知道这可是墨家子新式画技的画笔,据说中间可是螺子黛,怎么会如此便宜。

    周臣哪里知道,墨家村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,终于弄出了墨芯!而且造价惊人的便宜,这一次为了帮助沈鸿才推广算学,直接搭配销售。

    “夫子,这是算学送的,可是写千字文么?”一个学子怯怯的说道。

    周臣看着一个个全身衣服都是补丁的学生,周臣用力的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一支铅笔直接替代了笔墨砚,而且只需要一文钱就可以用一个月有余,再加上可以写很小的字,甚至可以大幅度的节省纸张,这对寒门学子那可是多大的福音,从此以后,学习的成本恐怕将会降到最低点。

    铅笔的好处很多,却有一个最大的弊端,那就是太软,很容易让袖子弄花字体,看着一个个学子为了避免弄花袖子,就从上往下、从左往右一点一点的练字。

    周臣看着学生错误的写字顺序,几次想上前纠正,却最后颓然放弃,毕竟这些学生最大的需求就是识字,又不参加科举,写文章,能够花最少的钱学到知识,才是最大的道理。

    很快,类似周臣的学堂长安城很快的扩散开来,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关中地区传播,铅笔也随之扩散,别越来越多的贫寒学子采用。

    就像墨顿所言,这不关乎传承礼仪,而是为了省钱方便。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之中,不,应该是潜移墨化。